优质的作文都是需要结合文章的主题慢慢推敲思考的,有人说,读书是欠债,写作文就是还债,下面是好文笔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六年级有关家乡风俗的作文7篇,感谢您的参阅。
六年级有关家乡风俗的作文篇1
年画是中国古代的年文化,可见非常古老,其中的文化也是很深奥的。
年画起源于南宋时期,最早的年画画的是四位美人,分别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后来到了明朝中叶后,出现了门神画,家家把门神贴在门外,有着辟邪和迎福的寓意。
门神画画的是两个身披金甲,手持利剑的将军: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
相传,唐朝唐太宗在完成帝业时杀人无数,经常做噩梦,后来大臣们建议他让秦琼和尉迟恭守在门前,但也奇妙,唐太宗不再做噩梦了,时间一久,唐太宗就觉得两人这样夜夜值守,实在是太辛苦,就命画师把两人的画像贴在门上。到了民间,人们也照着唐太宗一样做,来求得平安。
年画也有产地,其中“四大年画产地”分别为:山东潍坊杨家埠、四乡的绵竹、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
在其间,不同时代的年画有不同的名称,宋朝的叫“纸画”,明朝的叫“画贴”,清代的叫“画片”。到了后来,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之戏耳。”说明了年画的名称。
在民间最流行的年画还是《老鼠娶妻》,其中描绘了老鼠模仿人类娶妻时的热闹场面。还有《福娃抱鲤鱼》年画,其中的福娃皮肤白嫩,体格肥胖,来寓意着福气临门、年年有余。
制作年画时,人们都要经过起稿、刻印、印刷、套色等工程,每一道都是匠出人心,制作一幅年画甚至要花费八年的时间。
年画,是我国民间用来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每一幅都是极其悠久的,我们应该传承它,让它永远在新年时为我们增添喜庆。
六年级有关家乡风俗的作文篇2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也包含着思念家乡的感情。
早上,奶奶便买了糯米粉、芝麻、藕和月饼回来,我凑上前去好奇地问:“奶奶,你买这么多东西回来干嘛?”坐在一旁的妈妈白了我一眼:“今天是中秋节,你忘啦?”“哦,对哦。”我恍然大悟,但随即又问道:“那又要糯米粉和芝麻干嘛?”奶奶笑着答道:“中秋节不止要吃月饼,还要吃糯米粉,买这些就是用来做的。”
只见,奶奶将芝麻炒熟,捣碎,加入白糖搅拌,这样馅就做好了。用糯米粉和水以后揉成面团,将馅包在面团里,搓成汤圆的形状,再压平,一个糯米饼就做好了。上锅炕熟就好了。
不知不觉中,一天已经过去,夜晚已经到来了。奶奶让爷爷搬了一张桌子来到院子里祭月,桌子上有月饼、糯米饼、柿子、藕,以及一碗水。我好奇地问奶奶:“祭月的桌上为什么要放水呢?”奶奶反问道:“有吃的怎能没有喝的呢?”妈妈笑着说:“毛毛,我们以前中秋节时经常到人家偷喝这个水,你知道为什么吗?”我茫然地摇了摇头,妈妈继续说道:“据说喝了这个水可以不尿床,所以一到中秋节晚上就看见许多孩子在人家院子里穿梭偷喝水,晚上反而因为喝多了尿床。”
坐在院子里,听着妈妈讲的这个笑话,品尝着美食,我不禁仰起头看着天上的月亮,月亮上是否真的会有嫦娥,会有玉兔,会有砍树的吴刚吗?
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各有各的风俗,你们那儿的风俗又是什么呢?
六年级有关家乡风俗的作文篇3
放烟花大概是所有人童年时的美好回忆了。那一朵朵在天空中绽开的瑰丽的烟花,那一摔就响的摔炮,想必这是所有人一提起烟花,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来的场景。
关于放烟花的由来,众所周知的是为了驱赶“年”。“年”十分害怕爆竹声,于是人们就用火烧竹子,发明了最原始的鞭炮,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鞭炮。在今天,鞭炮也不再是用来驱赶“年”了,而只是供人们娱乐了。
我小时候就没少玩鞭炮,但也因鞭炮弄出过许多有趣的事来。我印象最深的那次是在表哥家。
晚上我和表哥以及表妹在楼底下放烟花,表哥点燃了一种会冒出许多火花的烟花,并拿它对着我和表妹,想吓唬吓唬我和表妹。因为我和表妹都害怕那些火花弄到身上,我们俩急忙往后退,我一不留神,一只脚没踩稳,而另一只脚就向后退了。结果就显而易见了,我摔倒了,而且摔在了满地碎石的石子路上,手掌被石头划伤了。事后呢,表哥被他妈狠狠的骂了一顿,骂得他“狗血淋头”、“体无完肤”。从此以后,表哥再也不敢拿烟花吓唬我们了,而我也知道那些火花其实根本就不会伤人。
不管怎么样,放烟花一直是作为新年风俗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浓浓年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了,还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一个项目了。
但近年来烟花因污染环境被禁止了。对此我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研制环保的烟花,让烟花继续绽放在夜空中,继续成为人们最美好的童年回忆。
六年级有关家乡风俗的作文篇4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虽然我们的大中华地大物博,风俗千千万,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她——春节,一个千家万户团圆的好节日,她是我们家乡最传统的风俗,更是我们万千炎黄子孙传承的好节日。
春节,每年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欢欢喜喜贴春联,轰轰烈烈放鞭炮,高高兴兴吃年夜饭。
传说,每年大年初一,山中有一只怪兽,叫做“年”,会从山上下来到村庄里吃牲畜,不仅如此,连人也不放过。所以人们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许多勇敢的人去和年斗争,但都一去不复返了。有一次,一个人躲在家里用竹子烤火,突然竹子爆裂,发出巨响,惊动了外面的年。人们见状纷纷点燃竹子,最终成功把它吓跑了。后来人们发现,年兽害怕声响,每到大年初一便点燃爆竹,从此再也没有收到过年的攻击。这一天,人们欢聚于一堂,放鞭炮,贴春联,人们称之为过年,又叫过春节。
除夕,春节前的一天,大人们贴春联,上灯笼。他们买来对联,贴在家门口,妇女们在家里打扫卫生,把一年的尘埃都扫去,孩子们则帮大人们做助手……这一天,大家都忙完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外辛苦工作的爸爸妈妈回来了,在外求学的孩子们回来了,还有些一年不见的亲人们都回来了,只为在这一天吃上一顿团圆饭,尽诉一年对家人的相思。这个晚上,看春晚也成了必不可少的节目,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时而大笑,时而感动……
星星跟着月亮走了,终于迎来了我们最期盼的日子,春节这天早晨,孩子们纷纷向大人们拜年,说一些吉祥的话,大人们便拿出压岁钱给孩子们,孩子们欣喜若狂,这天,鞭炮声不断,好不热闹。中午,家家户户都聚在一起吃饭,说说笑笑,把一年的成绩和收获都分享给大家。下午,老人们聚在一起打牌,大人们则陪同孩子们玩耍……
春节是最热闹的,也是最令人开心的一个节日。年虽然只是一个传说,却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无限的温暖,无限的期盼,无限的梦想。
六年级有关家乡风俗的作文篇5
家乡的春节,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可有些还是有区别的。
临近春节的时候,马路上,树上,商店前都张灯结彩;时不时还会响起一阵阵的鞭炮声。各个超市里大人们老人们都在办置自家的年货,把超市挤得个“水泄不通”。而孩子们则在外面成堆成堆地玩,好不热闹!
到了春节的前一天晚上,就甭想睡好觉了,从晚上到早上这段时间就一直在放鞭炮,都没有消停会儿。真正到了春节这一天,一定要早早的起床吃饺子,在每次吃饺子时,姥爷总是会跑下去放上一挂鞭炮才会上来。这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工作飞鸿腾达。
吃完饺子后,便是我们小孩子兴的时刻了,那就是发压岁钱!姥姥姥爷坐在沙发上,而我们小孩子跪成一排各磕一个响头,大人都哈哈大笑了起来,我们疑惑地看着他们,没有得到答案,这时姥姥姥爷拿出了红包,我们笑着接了过来放到口袋里。接到钱包的那一刻,心里甭提有多开心了!接着我们就出去拜年了。出了门,就会看到地上都是红纸屑,看得眼花缭乱啊!遇见认识的老人就说“新年好啊,_姥姥!”转到时间差不多时便回家了。
回到家便看到大人都在包饺子,我们也不甘示弱。先洗了把手,再把袖子撸起来,戴上围裙,坐到椅子上,有模有样地向大人们学了起来。我拿着擀面杖笨拙地擀皮儿。刚开始擀地是奇形怪状的,但是慢慢地就圆一些了。干完后就觉得好有成就感,但不幸的是我已经“面部全非”了。
我们吃饺子时,我竟意外地觉得这次的饺子异常的好吃,我吃了很多,弄得我还老打嗝。晚上,我们开始放烟花,在夜空下放出的烟花光彩夺目,包含着我们对新一年的期待和希望。
想来想去春节便是我最想过而且过的最快乐的节日了!
六年级有关家乡风俗的作文篇6
中国的传统节日数不胜数,要说热闹,那定是春节排第一,要说到团圆,大家会立马想到中秋节。而能把两者集于一身的,就是我们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了。
相传,在汉明帝的朝代,有一位宫女想要投井自尽,被大官东方朔拦下。一问才知,由于没法和家人团圆,这位宫女一时想不开便出此下策。为了帮助她,东方朔扮成算命先生到街上为路人赠签,殊不知每个人抽中的签上都写着:正月十五有大火。人们以为是上天示警,害怕极了,把这件事禀告了汉明帝。
汉明帝十分苦恼,找来东方朔出主意,东方朔顺水推舟,建议正月十五那天给火神供奉汤圆,再让人们挂上灯笼,营造火光的假象,以便瞒过玉帝。汉明帝听从建议,派出宫女出宫教大家制作汤圆,那位想要投井的宫女也得以出宫,一见家人。到了正月十五那天,果然没有大火,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平安地和家人度过了一夜。
后来,每个正月十五,挂花灯,吃着汤圆,和亲人团聚一起,就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习俗。
虽然我没有亲眼目睹过灯会,但是,对于汤圆,我还是了解一些的:将黑芝麻和花生打碎,加入白糖,搅拌均匀后冷冻,就是汤圆馅了;再将糯米面粉和成面团,醒一醒;最后把醒好的面团包入馅,揉成圆形,等水开后,下锅煮熟就好了。
煮好后的汤圆,变得晶莹剔透,但依然保持着纯白,看上去肉嘟嘟的,十分惹人怜爱。一口下去,馅从里面流出来,冒着热气,香气扑鼻,那花生的香味,甜而不腻,柔软的馅皮入口即化。这美味,足以让人浮想联翩。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畅谈着故事的精彩,欣赏着灯会的绚烂,品尝着汤圆的美味,祈祷着家庭的团圆。这,便是元宵节的魅力。
六年级有关家乡风俗的作文篇7
不同的少数民族有不同的民风民俗,藏族人的壮戏,傣族人的竹楼,客家人的土楼等等。而我今天要和大家介绍的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壮戏。
壮戏又称“壮剧”,据说它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以及伴奏乐器的差异,壮戏被分成了不同的种类,由广西的北路壮戏、南路壮戏、壮族师公戏以及云南的富宁壮戏、广西壮戏等分支。
壮戏的角色分生、旦、武、丑四个行为,其中每个角色的性格身份都不同,所以人们就又按照角色的性格身份在角色行当前面加上一个加以形容的字来给角色定义。像小生、小旦一样,一个是老实并有志向的美男子,一个则是忠厚老实的姑娘。
壮戏在演出过程中,演员们会以不同的唱腔来演唱。同时配乐人员一般会用一种名叫马骨胡的特殊乐器伴奏,它的音色十分清脆、明亮,在加上其它打击乐器,使壮戏听起来更富有情趣。除了需要有优美的伴奏以外,演员也要有很好的武术功底。
例如《逗夫妻》中,一个妇女看到她的丈夫像一只猪一样打着呼噜睡在长板凳上,想叫他起来,便用手抓住长板凳朝右边翻去,谁能想到她丈夫竟双手撑地倒立着,全身靠在几乎竖立的板凳上,那长凳丝毫没有翻倒。接着那妇女又把长凳翻平,再把她丈夫推下长凳。可出乎意料,她丈夫没有直接摔倒在地上,而是翻了几个跟头之后七平八稳地坐在了地上。连妇女叫丈夫起床这种事还要动用如此高难度的武术,由此可见壮戏难度十分之高。
壮戏不仅仅只是运用了壮族人的艺术与文化,同时它也在汇入其它的文化资源,使我们看到越来越精彩的壮戏,让壮戏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