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笔范文 >活动方案

三年级教案8篇

通过一份出色的教案,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合理的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好文笔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三年级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三年级教案8篇

三年级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 初步感受速度在音乐感受中的'作用。

2、 听辨音高低并进行模唱,能基本唱准音。

3、 背唱《摇啊摇》,并进行表演。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复习歌曲

三、 提出本学期要求

四、 新歌教学

1、 导入:听《摇啊摇》说说歌曲情绪,并用动作表演。

2、 出示插图,让学生尝试怎么样读更能表现图上意识

3、 放歌曲录音,让学生感受歌曲情绪

4、 学生做划船动作,体验6/8拍的强弱感

5、 放录音让学生轻声唱歌词,让学生发现最后一句唱两遍

6、 再唱一遍找找难唱的部分

7、 连唱,边唱边动作表演

8、 跟唱歌谱

五、 编创与活动

1、 让学生说说三角铁有哪两种敲法

2、 分组尝试选择滚动式和按强拍打击三角铁如何为歌曲伴奏

3、 分组展示,学生评价

4、 出示:

3 6 5 │3 6 5│

3 5 1 6 │5 5 │

让学生试着敲一敲,有什么特点?

5、 一部分学生边唱边表演,一部分学生用打击乐伴奏

6、 除选择三角铁伴奏外,还能用什么乐器

7、 用三角铁、碰铃、沙球等为歌曲伴奏

六、小结,师生再见。

三年级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教案篇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p21~p22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先安排了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最后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的内容。1吨有多重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掌握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平时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少,所以教材首先通过猜一猜大象有多重,自然引出更大的质量单位吨;接着通过看一看、算一算、说一说来感受1吨有多重;再通过练一练,联系生活实际,巩固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材中还设计了多幅情境图,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吨有多重。本节课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引入到富有情趣的课堂学习中,这样就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合起来,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1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看屏幕上都有什么?你能为它们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吗?(出示课件)【1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师:这个苹果的质量我们用什么作单位(克)?这个大西瓜呢?克和千克我们都熟悉了,谁来说说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板书:1千克=1000克)这头大象的质量用什么作单位呢?(生可能回答:一定很重,会用克、千克作单位,也有可能用吨作单位。)

师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认为合适吗?从而自然引出质量单位吨。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

揭示课题:对于质量家族中的成员,克和千克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质量家族的一位新成员,它就是 吨。(板书:吨的认识。) 二、探究交流,感知新知

(一)初步感知吨

1、听吨的自我介绍。

播放课件: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质量单位吨,平时你们常用千克来计量物体的质量,在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我就派上大用场了。比如:这头大象重4吨,这节火车皮装煤55吨,这座桥的承重量是20吨。

2、听后交流(说说自己的收获),初步感知吨。

师:听了吨的自我介绍,你都知道了什么?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对吨来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在计量比较重的物体的质量是,通常用吨来作单位。但对于1吨到底有多重?它与千克之间的又有什么关系?我们现在继续学习。

(二)揭示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关系。 1、课件出示:一桶油重100kg,10桶油重1吨。

一头牛重350kg,3头牛大约重1吨。

一袋面粉重50kg,20袋面粉重1吨。

2、(课件显示:40个同学,有多种?)四人小组讨论计算。

小朋友每人大约重25kg,照这样计算,四个同学重( )千克,再照这样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的和是( )千克,也就是 1 吨。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吨=1000千克,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三)联系生活,理解新知。

(1)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挂图或多媒体出示) 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

(2)让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进行分析。

(说一说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吨或用吨做单位的物品?)

二、综合应用,巩固拓展【1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1.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一练(重新调整练习题的顺序),师巡视,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1)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

(2)填一填。

4千克=( )克3吨=( )千克

5000克=( )千克( )t=20xx kg

18 t=( )kg( )kg=6 t

2.学生做完后,教师实物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3.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然后与同桌说一说思考方法。

(3)在○里填上><或=。

8000千克○8吨 4500克○4千克 3t○3600 kg (学生独立思考再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汇报思考方法。)

4.数学故事。

(1)估算。

刚才同学们听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曹冲称了几次才称完?(挂图或多媒体出示)

船上的石头称了8次才称完,记录表如下

第几次 1 2 3 4 5 6 7 8 质量/kg 280 220 250 300 230 250 270 350

你知道这头大象有多重吗?请看一下记录表,我们先来估算一下。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找生汇报。

(2)请同学们讨论:曹冲为什么可以采用这个办法称象,你还有

更好的办法吗?

(3)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先独立计算大象的重量,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各组汇报计算结果。

(有关讨论和计算这两个小环节,教师可根据时间自行把握,如果时间不够用,可作为课下作业。)

三、集体反馈,反思总结

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如果有必要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加以补充。

四、拓展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质量单位吨的内容,请同学们留心身边有关质量的信息,如果发现了,请认真观察,把它记在数学日记上。

三年级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感悟秋天的美好。教学重点:边读边想,能交流体会,自己创作诗歌。

教学难点:

创作诗歌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的录音带。

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同学们,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四、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五、续写,述诗文。

1、联系生活说一说,你还听到什么声音?

(老师作一些提示,如蛇的声音“咝咝”;蛙的声音“呱呱”;燕子的声音“喳喳”等等。)

2、写写,秋的声音

师:是啊,秋的声音令人遐想,秋的声音令人陶醉??让我们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自己听到的声音写下来好吗?

学生写诗,每人写一小段即可,四人小组合成一首。

六、小结:

是啊,秋的声音,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再次来感受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

七、布置作业

1、给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收集有关秋的诗歌

板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_______

看看,秋的色彩________

闻闻,秋的味道________

三年级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21个汉字,认读其中的9个汉字;会写其中的12个汉字。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库中的24个词语,并能运用部分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为“龙”的传人的喜悦和自豪心情。

3、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龙”虽然是传说中的动物,却至今仍然是我们中国人引以自豪的中华民族的象征。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在读中体会作为“龙”的传人的喜悦和自豪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字词卡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龙”,认读生字词

能力目标:根据课文内容正确朗读和理解,准确认读生字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中国与“龙”的渊源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认读生字

教学难点:流利朗读中解决生字读音

教学关键:读中理解,理解助读

教具:多媒体、生字卡片、地图

课前活动:谈有关龙的话题

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导读课文

3、指认生字,运用词语

巩固知识:观看电影中有关龙的片段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语系词语库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学习会写字,运用部分词语,学习句子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一条主线朗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与“龙”的渊源

教学重点:感情读课文,会写字

教学难点:根据段落内容感情读

教学关键:读中理解,理解助读

教具:多媒体、田字格小黑板或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欣赏歌曲《龙的传人》

讲授新课:

1、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2、引导感情读课文,按照“象征的主线”导读课文

3、学习句子

4、指导会写字

巩固知识:引导朗读课文竞赛

布置作业:

1、练习背一背课文,写一写写字本中的汉字。

2、收集一些课外的“龙”的知识,包括成语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述课文,积累词句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积累词句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

教学关键:以趣导入,突破难点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发表自己收集到的有关“龙”的知识或者成语

讲授新课:

1、说明自己喜欢“龙”的原因:。

2、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你会抓住垄的哪些特点来介绍

4、巡视参与复述

5、积累词句

巩固知识:组织成语擂台赛

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的内容

2、完成自读课本中相应的课文朗读

三年级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1课,本单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土壤:土壤的成分、不同类型的土壤以及保护土壤。本节课《土壤的成分》中,教材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挖土壤、观察土壤并进行记录、最后利用几种方式深度观察研究土壤。

在新教材中没有提及腐殖质的概念,也没有让学生具体描述看到的土壤分层时那些物质到底是什么,但根据后一课的内容分析,在用水浸泡土壤后,学生要能观察到土壤的分层情况并描述,且发现土壤中是有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的。本节课虽然在这一单元中处于起始位置,但与后一课的联系不可忽略。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其心智和接受能力还处于二年级的水平。但经历过两年的科学学习,他们的观察经验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让他们合作观察一份材料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其次,要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因此把握好课堂节奏,逻辑也要梳理清晰。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气、水和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等。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土壤,记录并描述出它们包含的肉眼可见的成分。

2、能利用纸巾、水、放大镜等工具来进一步观察,证明一些不可直接观察到的成分的存在,知道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其中的乐趣。

2、能接纳别人的观点,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土壤资源,了解人类的活动可能对土壤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多种方法观察土壤,并能记录和描述看到的物质。

难点:知道有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物质,可以利用间接的办法证明它们的存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土壤等。

学生准备:土壤、水、烧杯、纸巾、放大镜、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老师买了花苗,这里还有个花盆,我还差些什么吗?

图片展示:花苗和空花盆。

生:土壤。

2、师:土壤是什么样的呢?里面有什么?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土壤的成分(板书课题)。

二、观察土壤

1、师:老师这儿有张成分表,是空白的,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土壤里有的东西写在上面吗?

生:每人写一份,写在横线上(不交流)。

2、师:土壤里真的有这些吗?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挖点土来观察。

3、师:老师今天带了些刚挖的土壤,这里面真的有你们写的这些物质吗?

ppt出示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生:边观察边记录、保持桌面整洁。

4、师:那如果观察的时候有看不清楚的地方,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需要放大镜来帮助我们观察。

5、学生汇报。

汇报时注意,先说我在土壤中发现了……,这些是我没有观察前就猜到的,还有……是我观察后发现的,另外……是我没有看到,我猜测土壤里有(或没有)……

三、土壤里的水、空气和不同大小的土壤颗粒

1、师:你们在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物质啊!那土壤里有水和空气吗?

(植物的生长还需要什么?土壤里有吗?)

师:可以摸一摸。

2、师:你能看到吗?你有办法借助其他物体证明它们的存在吗?

生:学生在水和空气的验证实验设计单上写下自己的方法。

小组交流选出大家认为最满意的方案进行汇报。

3、汇报预设。

师:用纸巾捏一捏,看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土壤里有水?

生:纸巾变得潮湿了、皱了、破了……

师:那把土壤放进水里要观察什么?

生:看有没有气泡,如果有气泡,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4、学生活动。

学生用纸巾包裹土壤,然后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将土壤放入水中观察。

汇报自己的发现。

5、搅拌放入土壤的水。

师:看来土壤里确实有空气,那过去了一段时间,那些小气泡现在还有吗?它们在哪儿呢?

生:观察自己的杯子,发现还有些小气泡在土壤的表面,有的在水面上消失了。

师:要是我们搅拌一下土壤,那些小气泡会去哪儿?

师:真的是这样吗?除了小气泡还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我们来试试吧!试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生:猜测,浮上来……

生:轻轻搅拌、防止水洒出来、要仔细观察……

ppt展示要求:搅拌棒使用1分钟后收回;边观察边记录;注意卫生;将发现用便签纸贴在记录单上。

学生实验:教师及时收回搅拌棒,并引导每组学生观察水的分层现象,提示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四、总结

师:土壤看起来很普通,里面却含有这么多不同的成分。今天我们通过哪些办法发现土壤里有这些成分的呢?(固定句式:今天,我们用……发现土壤里有……)

生:纸巾、放大镜、放进水里(搅拌)。

【板书设计】

4、土壤的成分

我们用:

放大镜

纸巾

放进水里(搅拌)

发现土壤里有:

枯树枝

空气

草根

小颗粒土壤

小石头

大颗粒土壤

三年级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较为熟悉地掌握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会进行单位名称的填写。

2、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表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在交流中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资源: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八第1题

1、出示题目,齐读要求,让学生实际指一指,摸一摸。

2、你能估计出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吗?

3、同桌合作完成。

4、反馈交流。

二、做练习八第2题

1、出示题目: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课桌长106()

(2)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

(3)一座塔高36()

(4)一个房间地面的面积是14()

2、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3、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明确选择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再作出判断。

三、做练习八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

2、再指名说一说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强调: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必须知道它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必须知道它的边长。

四、做练习八第4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同桌讨论:这题该怎样计算?

2、全班交流。

3、提问:单位之间是怎样换算的?

五、做练习八第5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看图和题目。

2、让学生判断要求的是面积还是周长。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六、全课。

作业:完成练习册。

三年级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 2×8+6= 7×9+5=

5×5+3= 3×9+7= 8×6+4=

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2题。

43×8= 7×44= 39×5= 75×6=

3×284= 9×263= 6×724= 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13×3= 2×14= 24×2=

16×3= 4×14= 24×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现的?再动手计算。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生,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5篇

小学三年级吨的认识教案6篇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5篇

二年级语文园地三优秀教案6篇

小学三年级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教案7篇

语文二年级语文园地三教案优秀5篇

小学三年级吨的认识教案推荐6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优秀6篇

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优质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25272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